直达「 通往AGI之路 」飞书知识库 →
Flomo:弱弱联合系列
|最后更新: 2024-3-16
Recommend
Yes
Product
Flomo
Notes
与软件产品的联合
flomo weekly special - 消费什么样的信息,就会成为什么样子的人(且文内有福利)
如果你和食物关系不好,他们将会破坏你的生活。 信息比食物还危险 ,因为吃饭至少还需要做饭和刷碗, 但是信息消费却毫不费力,你身边总有屏幕 食物还会反应在身体上 比如一段时间吃多了,会感觉变胖 但是信息却容易被忽视 因为除了让你自己心烦意乱,其他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特征 如果你吃饱了,你是无法再吃下去几个蛋糕的 所以你也应该像这个样子,控制你对信息的摄入 均衡的信息饮食有多种来源: 短与长、简单与复杂、琐碎与崇高、熟悉与新奇。 我们应该谨慎对待自己的信息源,而不是仅仅靠机器来不停地饲养(feed)我们 这意味着,我们应该建立自己的信息食谱 依赖机器,但不要被机器奴役;依赖关系,但不要被关系封闭 在 Google Reader 时代,junyu 的公开的订阅列表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源 时光荏苒,多年以后,他开发的轻芒,依旧是我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源 我在其中订阅了许多信源, 这些内容更新缓慢,安静,晦涩,费脑 小众且另类,但这无妨 你如何想象莎士比亚或者曹雪芹每天都写出来一个精彩的章节? 我们现在有太多共识,但我们需要属于自己的思考,非共识 哈耶克在《知识在社会中的应用[1] 》提到了两类知识 一种是我们都知道的 E=mc², 而另一种是只有我们知道的独家知识,比如 flomo 是如何被建立起来的。 前者是整个人类的共识,但后者是属于个人的暗知识 前者给我们带来了认知的飞跃,但后者给我们个体带来具体的价值 感谢互联网,让一些人将其思考的吉光片羽被记录下来 而这些暗知识,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安静的角落 我在代码家的文章中找到了关于数据库的历史 在孟岩的文章中理解了什么是同路人 在酷壳中理解了如何像 API 一样用依赖倒置管理团队 警惕共识,因为你只能从非共识中,找到自己独特的价值 除了挑选和管理自己的信源,轻芒的另一个价值就是 增加阅读摩擦 因为你不仅仅是阅读,还可以标记内容(在轻芒称之为 马克 ) 一如之前我们提到的 「url」,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,能提高我们记忆的深度
flomo weekly special - 消费什么样的信息,就会成为什么样子的人(且文内有福利)
flomo weekly special - 纸质书如何做好读书笔记(弱弱联合第二弹)
😏 文末有联合会员福利,着急可以先向 🔽 无论电子书今天多么发达,纸质书特有的价值,依旧是难以替代的。 不信瞅瞅你的硬盘里,有多少 PDF/MOBI 是没有读过的? 而随着电子阅读器从单独的购买电子书逐渐变成包月制,你看书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? 纸质书并没有随着电子阅读而消亡,相反,在巨大的冲击之后,纸质书和电子书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位置。我们依旧需要在纸面上阅读。但是, 这些阅读背后的记录,却应该汇总在我们的数字笔记中,和已有的知识建立更深的连接 ,而非任其散落在纸面上,封存在书架里。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《建筑的永恒之道》,不同颜色的划线代表了不同时间的阅读记录 -- 但今天写这篇文章的时候,发现对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已经非常模糊了。 一方面是太久没有重读,记忆自然衰退;另一方面是当时的记录并没有和已有的知识体系连接,汇入到一处,而是被放在了书架上。 重要的的不是记住每一个知识点,而是建立知识之间更丰富的链接。 许多年前解决这个问题一直依赖于百度出品的「涂书笔记」这个 App,但就像许多小而美的产品无法诞生在大厂一样,随着用户量始终无法爆发,逐渐变成了一颗弃子,大概在 2016 年就停止运营了 -- 说句题外话,小团队加上合理的商业模式,有时候生存能力反而比大厂强 -- 而免费则往往是最贵的, 因为所有免费的东西,都标上了你看不见的价格。 介绍一下 Tolecen 的产品「白描」。和浮墨一样,两个人的小团队。在仔细打磨了三年半后,白描几乎成为了手机 OCR 的代名词,得到诸多应用市场和媒体的推荐。而当你使用的时候能感受到其中的匠心细节 -- 当年涂书笔记中最喜欢的涂抹扫描功能不但完美的实现,甚至还有全面的超越。 作为小的开发团队,我们彼此都很克制 -- 白描只希望在 OCR 中做到最好,支持最大化的分享到各个笔记工具;而 flomo 本身只想把记录这个功能做好,并不希望成为另一个 OCR 工具。 在和 Tolecen 沟通后,他爽快的答应在下个版本的白描支持「复制并打开 flomo」(目前应该已经上线了,还没下载的朋友可以扫描二维码下载) 更新到最新版之后,你可以在白描中开启分享至 flomo,然后利用其 OCR 功能,圈选你认为值得保留的内容。 这样你就可以利用白描
flomo weekly special - 纸质书如何做好读书笔记(弱弱联合第二弹)
flomo Special - 人人需要的管理系统:任务管理与知识管理(弱弱联合第三弹)
在 flomo 官网首页上,明确写着自己的边界,其中任务管理类的工具推荐,便是滴答清单,彼时仅仅因为自己愿意为此产品付费,因为专注且精妙。 缘分总是很奇妙,和滴答清单的创始人 DAMON 兄是在一次独立开发者聚会上认识的,说起开头的细节,突然距离近了许多,像两个工匠对彼此的作品认可。后续去拜访,对滴答创业的故事有了更多了解。 明确边界, 专注且用心,大抵这便是 flomo 想要达到的状态。 感谢他们的产品,也感谢他们愿意和 flomo 一起联动。那次聚会坚定了我一个信念,中国的产品及开发者,是有机会拓展到全球为更多人提供价值 -- 未来的道路并不拥挤,因为坚持的人并不多。 老规矩,文末有福利🎁 生命有限,所以我们才希望将其度量。时间的概念便诞生于此 -- 时间是思想的产物。 但时间并不是最宝贵的资源,而是对时间的利用,即我们的注意力。我们应该更好地 管理我们的注意力,而不是管理时间。 作为一个信息时代的知识工作者,我们往往需要两种管理手段来管理我们的注意力。一个是任务管理,关注于具体的执行,处理的是当下和有明确时间期限的事情,一瞬接一瞬;另一个则是知识管理,更关注于需要模糊且洞察的事情,需要从过去的经验和学习中不断积累,缓慢而坚定的前进。 任务管理比较出名的理论,来自于自大卫· 艾伦(David Allen)的 GTD(Getting Things Done)。 在他的理念中: 你的 大脑是用来产生产生灵感的, 而不是用来填充它们的。 所以及时的把想法和任务从大脑中导出,能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和执行 -- 滴答清单背后的理念,便源自于此。 而知识管理中一个比较独特的流派 -- 卡片盒笔记法,源于德国社会学家尼克拉斯 · 卢曼(Niklas Luhmann)的 Zettelkasten 。 简单来说,就是把你感兴趣或者觉得自己将来会用到的知识收集起来,然后用一种类似集装箱一样标准化的卡片方式,去处理这些笔记,建立笔记之间的联系,供你使用。 -- flomo 浮墨卡片笔记的理念便源自于此。 如果我们只有任务管理,我们可能会聚焦于执行,但却缺少转化为长期的知识的手段;如果我们只有知识管理,那么则可能变成纸上谈兵,缺少执行力。两者相辅相成,才能更好地知行合一。 简而言之:任务管理更关注临时性的内容,知识管理更关注长期积累的价值 下面便是一个抛砖引玉,如何将滴答清单和 flomo 结合使用的案例供诸位参考。 用滴答清单最爽的时刻,莫过于任务完成勾选掉时清脆的「滴答」声,像极了长跑之后打开一罐可乐。但也许这些对勾我们可以停下来再看看这些完成的任务,还能发挥什么作用。 由于今日工作节奏的速度,很多 任务往往是临时性的 。比如会有大量的未完成任务,或者临时性的引入其他角色,往往一个会议就会导致整个执行的过程中充满了变化。 虽然我们完成了任务,但是这个过程中的探索往往是未完成的。多数情况下,人们很少对完成的任务进行结构化梳理。而如若没有形成结构,这些知识就会随着时间而流失,无法融合在已有的知识体系积累下来。 下图是一个典型的滴答清单的任务,也是我用滴答清单而非其他轻量级清单工具的理由: *在执行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子任务,需要不断的拆解和扩展 *任务进行中会有许多的事项需要备忘(文字、图片、链接等),单独使用另外的工具记录成本太高 *能方便的将任务指派给协作者 这样随着任务的进行,会有大量的临时性的信息被写在备注中。这些洞察往往并不完备,但由于时间关系并未仔细梳理。如果在任务结束后就这样勾选掉,那么这其中额外的洞察就会被丢弃。 所以当每个任务被结束时,我便会抽时间把滴答清单的任务描述整理到 flomo 中,注 意这里整理的并不是其中的事情进展,而是过程中的洞察和问题。 这样的好处是,在 flomo 中积累的内容更加的抽象与长期,可以在未来的思考中调用。同时由于 flomo 的特性,需要记录的是「卡片」而非「文章」,所以只需用自己的话寥寥数语能解释清楚即可,节省时间也降低心理门槛。 拆分任务是任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步骤,但往往我们留给拆分任务的时间却比较少。即使拆分,多数时候也仅仅是把时间和总量拆分,并不能更深入的洞察任务复杂性背后的结构。 这就会造成一个情况: 一周过去后勾掉了许多任务,但是最大最关键的部分却纹丝不动 -- 这并不怪你,面对一个巨大的不确定的东西,任何人都难以下手,就像你无法直接吞掉一颗完整的鸡蛋一样。 在拆解任务上多花精力,才能在执行时降低压力。 面对巨大的问题不知从何下手,很多时候是我们对这件事不够了解,相关信息过少,而焦躁和硬上都并非明确之举 -- 书到用时方恨少。 解决方法有两种,一种是长期见效。在日常工作中,建立一个「领域」的概念。随着工作范围的变化,提前在 flomo 中新建一个 ...
flomo Special - 人人需要的管理系统:任务管理与知识管理(弱弱联合第三弹)
flomo Special - 文字是最强的复利,希望你的财富亦能如此(弱弱联合第四弹)
文字是最强的复利之一,它们能 7 × 24 × 365 天不间断的帮你创建出许多有趣的连接。 我曾经翻译过一篇文章「如果你没有观点,你就不值得关注」,这篇文章对于 flomo 的整个产品定位影响颇大 -- 但复利并不止于此,没过多久一位叫 孟岩 的人加了我,彼时我还不知道他是谁,曾经做过什么,只是说希望能转载这篇文章给他的团队,我便欣然答应了。 后来我才知道,曾经的且慢,现在的有知有行,就是他的作品。 而 flomo 的诞生,也和孟大有一些渊源。因为那会我们还在犹豫和踟蹰,是否纵深一跃再入山海?那时候我们的内心也是无比的挣扎和迷茫,他发来了「 再见了且慢」「 放一臂的距离 」,让我看到了痛苦和时间绽放出来的莲花。 刚开始经营 flomo 的时候,那会我们也不知道社群该怎么做,他发来了「 寻找且慢的同路人 」,希望我们将心比心,"我不想别人对我做的,我也不会对你做"。所以你看到的 flomo 微信群名「共建者」,便源自于此。 2020 年的深冬,孟大邀请我们去北京聊聊,或许他的经历能给我们启发。于是我和 light 便在一个冬日来到了有知有行,意外的是,似乎看到了十年前初入百姓网的那个团队 -- 热情又充满了好奇心。而孟大也和我们聊了许多,许多关于产品,产品背后的精神,以及浮于墨上的个人哲学。 时光荏苒,flomo 便是诸位看到的这样。如果没有当时的鼓励和启发,或许今日便没有彼此在这个世界上的交集。 说到这里,或许你还不知道有知有行是什么。在这里如 flomo 曾经给你的一封信一样,他们也给所有想要开始投资的用户一封信,也许看完,你就知道是否是同路人了。 如果你对投资没有妄念(比如每年超过 20% 以上的收益),且比较相信长期价值,那么推荐看看有知有行的里面的《投资第一课》,很朴素的建立一些基础的投资概念 -- 很难让你大富大贵,但能破除妄念开始行动。 如果你对投资没有兴趣,我也推荐你看下第一课和最后一课,因为孟岩和张潇雨关于投资的故事, 就是一个成为更好自己的故事。扫码下载看看~ 感谢有知有行团队的同学,第一时间适配了 flomo 的新接口。这样你在有知有行阅读的时候,就可以直接划线并分享到 flomo 。 (目前 iOS 版本换行有个小问题,后续 flomo 会来修复掉,请各位见谅。图片分享后续也会跟上) 其实写到这里,我是很担心的。 因为「免费投资课」这个事情,已经烂大街了,总有一种「割韭菜」的嫌疑。 就像 flomo 不断强调积累知识的复利一样,如果你对长期投资有信心,没有那么多的妄念,希望能认真的学习到价值投资的理念,可以考虑加入这个共读群。 这是我提出来的一个想法,也是一个实验。因为投资这条路太漫长,会焦虑,会迷茫,这时候如果有同路人在身边,能略微指点一二,或许,我们的焦虑感能更加缓解。其实这个请求会给他们的运营造成很大的麻烦,但他们还是一口答应,并罗列了一些大家常见的问题。 如若你有类似的问题,可以扫码进群。 有知有行的小伙伴会专门在群里面答疑。如果无法进入,请搜索「知行陪伴」 但,将心比心吧,这世界上总有一些人,在认真的做一些相信长期价值的事情。 再次强调,这个群 不会有让你快速致富的方法!如果进群就想知道买什么股票,就不要相互为难了。 无论是投资的复利,还是知识的复利,都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,长期的有耐心。 别担心,前方的道路并不拥挤,因为坚持的人并不多。
flomo Special - 文字是最强的复利,希望你的财富亦能如此(弱弱联合第四弹)
flomo Special - 在看得到的地方,汇聚你的想法川流(弱弱联合第五弹)
之前弱弱联合活动的有 轻芒、 白描、 滴答清单、 有知有行 ,我们惊讶的发现,想要做好一些事情,守护一方天地的团队,比想象中的多;而活动之后,成为彼此同路人的伙伴们更是比预期的要多很多。 这期活动很特别,是 flomo 的某位重度用户促成的,它和 flomo 的联动 无关如何提高效率,而是关于,如何让我们去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。 老规矩,文末有福利 🎁,也有关于标题的「梗」的解读。 最近在信息食谱中多了一道叫「哲学」的菜。就像我小时候很讨厌吃胡萝卜一样,后来发现其实无关食材,而在于厨师水平和料理的方法。 这道关于「哲学」的大餐,就让我觉得非常可口。 上面的内容出自看理想 App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徐英瑾的音频节目《哲学家的 10 种生活提案》,与其说是一个音频节目,不如说是在上一趟丰富的哲学课 -- 以至于每篇文稿,我都能记下来 5-10 条 MEMO -- 这很奢侈,因为需要花费不少时间,也要花费不少精力 -- 但这个过程似乎并没有让人焦虑。 这呼应了看理想做通常所说的「泛知识类」音频节目的背后的想法:求知无需焦虑,因为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、在好奇心的开拓和满足中,是可以享受到深度的快乐的,也因而可以缓解工作和生活中的负面情绪,感受到平凡世界里的立体趣味。 因为有了外卖,我们花在食物上面的时间越来越少;而因为有了信息流和社交网络,我们花在消费信息的时间却越来越多,关注真正愉悦精神的内容却越来越少。 在注意力和时间稀缺的当下,我们更应该有意识地更多关注消费内容的数量和质量。 关于数量,过多的关注会让你丧失敏感,分散注意力 。每天应该设置一个固定的限额,避免下意识的选择。而当你开始消费时,请全神贯注。 这种深度而纯粹的求知乐趣,是在碎片化的消费中,所无法体会的。 而看理想App 提供了这样一片线上的「清凉」空间,在嘈杂信息环境中,提供兼具趣味性、多样性、高质量的内容。在这座线上「文化中心」有历史、哲学、经济学等有质量的内容,而讲述这些内容的创作者有我很喜欢的道长(梁文道)、刘瑜、陈丹青等大咖。 获取、理解高质量的信息并融入进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从来不是一件简单、不费力的事情。在线上用音频听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的一节哲学课、听刘瑜的一节比较政治学课、甚至听李如一探讨新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什么,又带走了什么 -- 不但需要你认真听,还需要你认真记;不但需要你认真记,还需要和已有的知识 建立连接 。 关于质量,像吃饭一样,你不应该一天到晚吃外卖,信息的摄入也不应只有碎片化的,也更要有深度的和多样性的内容摄入。 看理想提倡获取优质内容、独立思考并发现求知的乐趣;flomo 倡导内观自我、记录时刻的想法,积累知识的复利。 这背后都暗示着获取信息的个体的主动性。 也因此,这次的弱弱联合经由看理想和flomo 共同的重度用户牵线,给在意信息质量和信息获取效率的flomo 用户带来了专属福利(限看理想App 新用户,活动截止到6月25日) *所有 flomo 用户都可以领取看理想App 7 天免费的畅听额度(普通渠道只有 3 天哦),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即可。 * 所有 flomo 付费会员 可以领取看理想App 30 天免费畅听(请在 flomo 网页版的通知中心中查收领取方式,如未收到请加群) 此外,这次不但有弱弱联合活动, 在七月中下旬,看理想 App 内还会支持划线分享至 flomo,让你在收听、阅读的过程中更方便地做好笔记和你过往在 flomo 中积累的的知识进行融合,迸发出更多的可能性。 flomo = flow + memo ,流动的笔记 看理想英文名 Vistopia = Vis + topia,看得到的地方(vis,拉丁文的"看",topia,希腊文中的"地方") 如有任何问题,欢迎加 flomo 用户群反馈~
flomo Special - 在看得到的地方,汇聚你的想法川流(弱弱联合第五弹)
flomo Special - 如何在网页中,进行渐进式阅读(弱弱联合第六弹)
弱弱联合是 flomo 的一个「传统」活动,每次我们都会挑选「气味相投」的产品一起折腾点事情。 感谢 Kenshin 兄,让简悦 2.0 第一时间就支持了 flomo。 这次我们也特地给大家带来了简悦 + flomo 的用法,以及送给大家的 🎁(记得看到文末) 我们记录信息,其实是在增援未来的自己。问题是,我们并不知道未来的自己需要什么东西。于是我们就开始记录所有可能性,但却忽略了,未来的我们其实和今天的我们无异,可能会着急、焦躁、没有耐心。 所以如果我们不设计好自己笔记的结构,那么未来的自己如何找到今天记录的内容呢?而如果找不到想要的东西,那么我们今天付出的努力是否都白费了? 举个小例子,在下面两张图中,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洞窟,那么哪种情况下更简单呢?是在雨林中跋涉而寻?还是在山峰上远眺定位后再前行?显然后者更友好一些。 图片源自 fortelabs.co 但大多数人的笔记就像一片茂密的丛林。里面有很多有趣的东西,但没有归纳,提炼,总结。里面布满了原汁原味收藏的内容,每次寻找想要的知识,无异于在丛林中跋涉。 而另一种笔记像起伏的山峦,我们归纳,提取,整理,建立了我们的知识山丘。当我们需要寻找对应知识的时候,我们可以通过寻找山峰来确定大概范围确定目标,最终快速定位到我们想要找的知识洞窟。 如果你经常翻看 flomo 公众号,就知道 flomo 不鼓励收藏全文(那样只是在「搬运」知识,没有额外增加价值),更推荐用你自己的语言记录。但是否在每次阅读都这样操作,如果遇到不好的文章,是不是会浪费许多时间呢? 其实我们应该分层次的阅读内容,有一些层次略读,有一些层次精读,有一些层次和别的知识进行连接。 感谢简悦 2.0 版本带来的标注功能,以及支持了分享到 flomo ,让渐进式阅读这件事情变得可行。在 2.0 上线时候 Kenshin 老师这样说道: 标注是物理世界的 Mark 笔,在阅读模式中你可以通过鼠标按下拖拽高亮的方式实现一条标注。 但先简单介绍下简悦这款 Chrome / Edge 扩展 *简单的把任意网页内容提取出来,变的更适合沉浸阅读(还能屏蔽广告😁) *支持对网页内容进行划线标注,以及稍后阅读 *完全离线支持,不会收集任何数据 *支持导出到其他笔记,其丰富程度令人咋舌(N 款) 这里需要单独讲下这个阅读模式,和
flomo Special - 如何在网页中,进行渐进式阅读(弱弱联合第六弹)
与书的联合
在书中有Flomo的60天试用会员兑换卡片,只有新用户才可以享用,做成卡片形式也可以转增给其他新用户。
flomo Special - 卡片笔记写作法和 flomo 的故事(内含三重福利)
最早得知这本书,是在 fortelabs.co[1] 上,彼时还不知有这本《How to take smart note》,也不知道卢曼是谁,而 flomo 的第一行代码,还未写下。 便是寻着这本书作为线索,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大门: *通过这本书,知道了卢曼,继而知道了卢曼的卡片盒笔记法,以及这套理念背后的思维方式。 *顺着卢曼,找到了 Andy Matuschak,继而知道的 Evergreen Notes*顺着 Andy Matuschak 一路上溯,找到了那篇万尼瓦尔·布什奠定了今日所有思维工具基础的经典《As we may think[2] 的方法。 [3] 》。 *基于以上的种种思索,我们才开始诞生了 flomo 的第一行代码,才有了今天你看到的这些文字。 由于卢曼的著作多半是德文,是这本书把他带到了更广阔的英文世界。而曾经吃力地开着翻译软件边读边记时,就一直盼望着中文版的出版。 有时候就是这么意外,感谢陈琳老师的翻译和人民邮电出版社团队的努力,这本书终于付梓印刷。感谢张渝涓老师的邀请,我还把个人知识管理经验,随这本书撰写了一个实践别册,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通过工具把这种思维方式落地,帮助更多人积累知识的复利。 《卡片笔记写作法》,并不是一本给「作家」看的书,反而是一本面向学生、学者和非小说作家的笔记书 -- 如果你是知识工作者,那么大概率你就是受众。 在前几日关于「积累知识的复利」分享中我曾听到一些反馈:原来知识也是需要管理的啊。的确,由于我们大脑的局限性,我们必须借助于一些外部的工具来帮助我们收集和整理知识。而很遗憾的是,这种技能我们并未在学校习得,也未在工作中被人指导过。 卢曼使用这套方法,积累了 90000 个知识卡片,一生中写了 60 本书和其他大量出版物。1968 年卢曼在新大学的教授职位上发表论文时,他收到一份调查问卷关于他研究的内容情况,他的回答是这样的:「项目:社会学理论。期限:30年。成本:零。」 从本质上讲,卡片笔记写作法不是一种「技巧」,而是一个「系统」。一种存储和组织知识、扩展记忆以及生成新连接和想法的系统。简单来说,就是把你感兴趣或者将来可能会用到的知识收集起来,然后用一种像集装箱一样标准化的方式,去处理这些笔记,建立笔记之间的联系,供你使用。 而使用这套系统,则需要我们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一次升级 -- 重要的不是记录,而是更好地思考。 这本书除了讲述卡片笔记写作法,作者申克 · 阿伦斯还阐述了许多卢曼反直觉的思考方式: * * *
flomo Special - 卡片笔记写作法和 flomo 的故事(内含三重福利)
flomo Special - 如何发掘自己的知识杠杆,不靠运气致富(直播预告 + 独家福利)
在设计 flomo 的时候,我们不仅关注如何将产品体验设计好,还着重于分享与之相匹配的思维方式。除此之外,其实我们还一直关注如何找到更优质的信息源头。之前和「 得到 App」「 有知有行」的合作便是源自于此思路。 去年此时,我们推荐了《 卡片笔记读书法》这本书,希望能帮助大家更系统地理解卡片笔记;而今年我们则联合中信出版社一起,推荐一本改变我们对财富和幸福看法的书,《纳瓦尔宝典》。 文末老规矩,除了 flomo 用户的独家福利之外,还有一场关于这本书的直播预告。 纳瓦尔 · 拉维坎特 1974 年出生于印度,是硅谷知名天使投资人,曾经投资过 Twitter、Uber等知名科技公司。同时他还是一位创业者,创办了股权众筹平台 AngelList。 flomo 的联合创始 人 Lightory 曾这样介绍纳瓦尔(Naval):如果说查理 · 芒格是 20 世纪的本杰明 · 富兰克林,那么纳瓦尔就是 21 世纪的查理 · 芒格。 可能在国内大家接触他的并不是因为投资上的功绩,而是源自和菜头翻译的那篇《 如何不靠运气致富 》。这篇文章当时对我启发很大,在 flomo 中曾经记了许多笔记: 后续才知道纳瓦尔有一本书,里面收录了许多他的分享和思考,叫做《The Almanack of Naval Ravikant》,在英文界中比较出名。 我最早读的还是利用 的机器翻译版本,囫囵吞枣的读完了,有些地方虽然没理解透,但许多耳目一新的观点,却很大程度地改变了对财富和幸福的理解。 许多时候我们会把获得财富和获得金钱划上等号,但其实金钱只是财富的一部分。在纳瓦尔看来,金钱只是创造财富后的一种符号证明,一种转移财富与调用别人时间的方式。比如你今天忙的没空做饭,可以花钱购买别人的时间为你送来一日三餐。 所以「搞点钱」并不意味着直接去「搞钱」,而是应该思考如何创造积累财富。 在传统的定义中,财富可以是指几套可以出租的房子,公司的股票,银行的存款 --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「睡后收入」,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不少被月供压弯腰的打工人,和一夜之间被平仓归零的炒股者。 但其实资产并不只有这些形式,因为技术和互联网带来了许多新的可能性。纳瓦尔在这本书里面就提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创造财富的方法论: 内卷(involute)最初人类学用语格尔茨、杜赞奇都用过。最早是用来描述贝壳,即外界看不到但是里面错综复杂。而我们今天说的内卷,其实是指竞争白热化,比如虽然到点下班,但是老大不走,其他人也只能默默呆着,不知道哪里是终点,有什么意义,能产出什么,但是就是停不下来。 究其原因,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一体化的社会中,缺少了多样性。我们都希望走大多数人走过的路,这样的回报「可以预期」。但却忽略在经济学中,同样的供给越多,竞争就会越激烈,人均创造的财富就越低,于是就「卷」了起来 -- 正如达利所说:第一个把年轻女子的脸颊比作玫瑰的男人显然是个诗人,而第一个重复这种做法的人,显然就是白痴了。 这也意味着,我们越是听从大多数人的建议,模仿大多数人的行为,收藏热门的文章,报名热销的课程,熟读各种成功人士的故事,其结果往往就会把我们带到竞争的深渊中。 而想要在社会上赚取财富,那就要提供社会需要但是无人满足的东西,而不是许多人已经创造的东西。 所以换个视角来看: *为何 flomo 不支持图文混排?因为这世界已经有许多文本编辑器了,却没有很简单的卡片笔记。 *为何 flomo 不做剪藏?因为做知识搬运的工具太多,却很少有产品逼着你用自己的话记下来。 *为何 flomo 很重视内容?因为大多数用户不是不会用软件,而是没意识到思维方式也需转变。 请别误会,这不是在夸耀 flomo 多厉害,而是我们的实践呼应了纳瓦尔的这个观点,其独特性帮助了共建者们解决了一些未被解决的问题,也让我们能无需外部输血,独立地生存下来。 在做你自己这件事上,没有人比你更擅长。 你永远无法通过出租自己的时间或等待升职加薪致富。 除了培养自己的独特性,还需要能规模化,才能带来财富的大幅增长。 纳瓦尔把杠杆分为三类: *劳动力杠杆:指雇佣人来为你办事,属于比较原始且效率低的杠杆; *资本杠杆:用钱来扩大决策影响力,但需要先完成原始积累; *复制边际成为零的产品:如代码、书籍、电影、音乐等纯粹信息类的产品。 第三种杠杆出现的时间并不长,很多人没有意识到,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一种发明。虽然纳瓦尔很推崇利用写代码的杠杆,但并不是说不会写代码的人就无法使用类似的杠杆。 创造有价值的内容,或许是大多数人都可以立即启动的事情。薛兆丰老师在得到上的《薛兆丰的经济学课》, 2 年时间有 42.7 万的订阅者, 营收有 8500 ...
flomo Special - 如何发掘自己的知识杠杆,不靠运气致富(直播预告 + 独家福利)
notion image
 
Loading...